評論 > 好文 > 正文

楊光:十九大報告的政治詞語「秘密」

作者:
十九大報告說:「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句話的毛病可就大了,在興共之始、立黨之初,中共前輩們「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想法,想必是有的,也很有可能是真心誠意的,但是,那並不是黨主要的宗旨,更不是根本的宗旨;至於「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則萬萬不可能成為中共所謂「初心」。

習近平十九大報告,篇幅長達三萬二千餘字,誦讀時間接近三個半小時(這一時長雖然遠遠比不上已故古巴共產黨領袖卡斯楚,但在中共黨代會歷史上,已經創了新記錄),可害苦了那些穿紙尿褲上陣的老同志。這篇報告我認真通讀了三遍,試圖領略其博大、領悟其精深、領會其精神,但令人遺憾的是,這篇報告只有博大,沒有精深,更沒有什麼精神可言。

長篇大論的十九大報告當然不可能是由習近平親自捉筆——《之江新語》似乎可以證明習先生更擅長寫言簡意賅的短文。毛澤東的七大報告《論聯合政府》是毛親筆之作,鄧小平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報告《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團結一致向前看》是按鄧親筆擬定的提綱與要點充實成文,毛、鄧所作報告的好與壞,理當由其本人負責,可習先生冤枉,他明顯是背鍋了。假如我是習先生的智囊,一定會建議他讓十九大報告寫作組全體下課。因為這篇報告作為文章,缺乏文采,作為政論,了無新意;充滿了老話、套話、大話、廢話,看起來大而全,實際上散而空。不客氣地說,寫、讀、聽這樣的報告,實在是一件無聊的事情。

十九大報告既沒有毛澤東式的辛辣犀利,沒有鄧小平式的直陳要害,也比不上胡耀邦十二大報告、趙紫陽十三大報告的立論鮮明、涵義清晰。趙紫陽報告所概括的「初級階段」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都三十多年了,仍然未被中共所謂「理論創新」所超越。

十九大報告甚至沒有發明出什麼「新話」——奧威爾在《1984》中點破了「新話」是「老大哥」鉗制人民思想的重要武器——就是鬍子眉毛一把抓,把毛、鄧、江、胡不同時期說過的有用的、好聽的老話串連在一起;甚至也談不上有什麼主題、有什麼重點,就是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簡單的話複雜說,車軲轆話反覆說,沒意義的話連著說,涵義重疊、語詞重複的地方特別多,可謂囉嗦之極,冗長之極。若要整體評價這篇報告,那就用得上毛澤東在延安斥罵「黨八股」的那句名言了:「真是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我不是中共黨員,自然不必受中紀委「不准妄議中央」清規戒律的約束。根據憲法第三十五條所賦予的公民權利,本文打算將「妄議」之事做得更深入一些。我的方法是,對十九大報告作一些人人都懂的、簡單的詞語統計與分析。為免冗長,我不打算分析其中的普通詞語,只分析其中使用率比較高、涵義比較突出的幾個政治詞語。

1、黨

十九大報告出現最多的一個政治詞語是「黨」,一共用了338次。雖是黨代會場合,把「黨」掛在嘴上,似亦無可非議,但既然是開黨代會——又有誰不知道你開的是黨代會呢——似乎也就不需要言必稱「黨」。想必八個民主黨派和其他國家的政黨開會,就不會口口聲聲都是「黨」。

關於「黨」,十九大報告有何新觀點、新論述呢?兩個字:沒有。和「黨」連在一起的,全部都是老詞組,讓人們耳朵起繭的那些老詞組:黨中央、全黨、黨的領導、黨的建設、黨的紀律、黨的團結統一、從嚴治黨、黨的純潔性,等等。

豈止是無「新話」,事實上是「復古」了。毛澤東那句充滿了專制霸氣的老話,居然又被搬上了台面,而且還寫進了黨章:「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殊不知,這句老話早已經在文革中徹底破產,早已經在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被批得體無完膚,早已經在趙紫陽十三大報告中被「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式否定。鄧的講話痛斥了「黨的一元化領導」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根源,甚至是「封建主義殘餘」。十三大報告更是明確規定了黨的領導只是「政治上的領導和向國家機關推薦重要幹部」,而絕不是什麼「領導一切」。

事實上,黨也不可能「領導一切」。關於這一點,我們也可以找到一些「經典論述」:毛澤東曾經說過一些粗話,比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吃飯睡覺,拉屎放屁,誰管得著」,這說明,就連「領導一切」的發明者本人也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可能、也不必要「領導一切」的。鄧小平曾經大發感慨:「黨的各級領導機關管了很多不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誰也沒有這樣的神通,能夠辦這麼繁重而生疏的事情」。鄧很清楚,「領導一切」是個麻煩事,是個分散黨的精力、擾亂黨的中心工作的壞主意,這不是在加強黨的領導,而是「削弱黨的領導」(這可是鄧的原話啊)。習近平主持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也說過,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將這句話的意思稍微引申一下,也可以說:市場經濟只需要監管,至多只需要「調控」,而不必勞煩「偉大的黨」親自「領導一切」——如果說自由主義的政治學推崇「小政府,大社會」,那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應推崇「小黨委,大市場」。市場有其自發秩序,企業有其自治機制,個人有其自由權利,未必黨吃飽了撐的,非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去「領導一切」?

2、初心

「初心」一詞在十九大報告中只出現了6次,但報告一開篇即宣布:「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後面是套話,從略)」,因此,這個詞也值得作認真的點評。這個詞的重要性還在於:「初心」是打上了強烈的習近平個人印記的詞語,與「正能量」、「接地氣」、「命運共同體」、「擼起袖子加油干」一樣,此語之進入中共官方話語體系,不是毛鄧江胡前四代的余慧,也不是御用筆桿子之功,乃是習先生本人所為。與「初心」相比,沿襲前朝、前前朝的「五位一體」、「四個全面」、「四個自信」、「四個意識」、「四個偉大」(偉大夢想、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兩個一百年」之類,還真算不上是習近平本人的思想。

在中共的政治詞典里,「不忘初心」可以勉強算是一句「新話」。但是,因其有返本歸根、回到初始之意,所以,話雖是新話,涵義卻不新,反而是極端守舊、徹底「復古」的意思。與鄧小平的「團結一致向前看」、江澤民的「與時俱進」相比,「不忘初心」如果不是公開鼓吹某種形式的「共產黨原教旨主義」的話,那麼,它至少也有這麼一種嫌疑,似乎是一句主張「團結一致向後看」、「與時俱退」的「新話」。

十九大剛開完,習近平即率全體新科政治局常委奔赴上海中共一大舊址朝拜,此為非常之舉,毛、鄧、江、胡不曾做過此事,以往歷屆黨代會之後均無此事。可以理解為,這正是習近平用身體動作來彰顯「不忘初心」之志。再聯繫到習近平先生時常表露出來的對延安、韶山、古田、井岡山的濃濃懷舊之情,就連遠在莫斯科的中共六大舊址,也由習先生撥了專款交由俄羅斯修繕保護,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十九大雖然號稱「進入新時代」,但這個身子進了「新時代」的黨,卻儼然是一個固執於「初心」、執意走回頭路的舊黨。

我以上的解讀,可能會有些偏頗。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滿意的人,有時候會想要「回歸民國」,對青天白日旗的民國不滿意的人,也可能會想到回歸五色旗的民國,好在,大清國是回不去了。那麼,對「向前看」、「與時俱進」不滿意的黨,把「不忘初心」定為黨代會的主題,似亦不為過。問題在於,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是什麼呢?十九大報告說:「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句話的毛病可就大了,在興共之始、立黨之初,中共前輩們「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想法,想必是有的,也很有可能是真心誠意的,但是,那並不是黨主要的宗旨,更不是根本的宗旨;至於「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則萬萬不可能成為中共所謂「初心」。

蓋因中共建黨是以領導工農運動、進行階級鬥爭、發動暴力革命、建立蘇式紅色政權為根本目的,這才是他們真正的「初心」。再要追根溯源,那就要追到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消滅私有制」,「剝奪剝奪者」,「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那才是共產黨人最初的「初心」。翻閱一下中共一大至六大的黨史檔案,「初心」公案,自可一斷而清。

中共建黨,是作為共產國際的支部而存在,那時的中共,是堅信「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堅信「工人沒有祖國」(《共產黨宣言》語)的,所以,「中東路事件」的時候,中共支持蘇聯繼續侵占中國東北鐵路的主權,甚至對維護本國主權的民國政府喊出了「武裝保衛蘇聯」的漢奸口號。在中共六大上,作主政治報告的人是蘇共理論家布哈林先生,瞿秋白只輪得上作副報告。那時中共所理解的中國革命,只是「世界革命」的「有機組成部分」,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莫斯科的集中統一領導,因此,中共斷然不可能冒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初心」來。

後來,延安整風之後由毛澤東統率的中共,的確比王明、博古等親蘇派領導的中共多了一些「中國化」、「民族化」色彩,但中共「建國」之後,毛澤東不也是照樣割讓中國領土白龍尾島給北越,割讓長白山天池和鴨綠江中方一側諸島給北朝鮮?毛做這些事的「初心」,當然不是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是為了「支援世界革命」,是主動犧牲中華民族的利益,以成全「社會主義兄弟國家抗擊美帝國主義」。

關於「不忘初心」,我的「妄議」僅僅是:也許習近平先生真是有一番新意、一番好意,是想把一個過去的世界革命黨、階級鬥爭黨,變成一個「新時代」里的人民黨,或者民族復興黨,但是,「初心」這個詞,畢竟歷史包袱太重,用在黨代會的報告裡,其實是不大合適的。

3、新時代、各種「新」

十九大報告除了「黨」(338次)、「人民」(203次)之外,使用頻率第三高的是「新」字。一共用了174次。我剛才分析說,十九大報告的理論論述毫無新意,但是,與「新」字連用的詞組卻是鋪天蓋地,簡直通篇皆「新」。這多少有一點兒奇怪。

華國鋒抓了毛澤東的老婆和侄子,卻說「這是執行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遺願」。鄧小平明明走的是「權貴資本主義道路」,卻要名之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要在「新時代」里找回「初心」,與華、鄧遭遇的話語困境一樣,想不奇怪也難。

十九大報告最主要的功能,毫無疑問,是要隆重推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時代」(共出現36次)是個關鍵詞。除了「新時代」,十九大報告還出現了下列與「新」字組合的詞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的歷史起點、新的歷史條件、新的歷史方位、新形勢、新情況、新局面、新格局、新常態、新氣象、新選擇、新業態、新模式、新體制、新機制、時代新人、時代新風、新長征、新征程、新期待、新動力、新動能、新作為、新實踐、新視野、新姿態、新要求、新進展、新高度、新優勢、新增長點、新型工業化、新文化、新的文化使命、新軍事革命、新型作戰力量和保障力量、新型政商關係、新型國際關係、新國家安全觀、新的偉大革命、新的偉大工程、新成果、新勝利、新輝煌、新的更大貢獻、……以上種種,若是用在小學語文課本里,可稱得上是一篇「新」字組詞大全。

一篇黨代會報告,因為「新」字用得多、帶「新」的詞組用得全,就說明已經走到了「新時代」、產生了「新思想」嗎?我們還是溫習一下黨史吧,其實,愛用帶「新」的詞組,是毛、鄧、江、胡的老毛病,人人都說自己「新」,都愛往自己臉上貼「新」,這就成了舊事、舊例,也就沒有意思了,遑論新意?比較下來,「新」字用得最狂妄、最離譜、最誇張的,當屬毛澤東的「新中國」、「新社會」,這兩個詞我們中國人還真是用習慣了,用到已經忘了中國有五千年的國史,人種、土地、文化代代相傳,並不是毛澤東、共產黨憑空造出來的;江澤民用過「新時代」,胡錦濤用過「新時期」;習近平再用「新時代」,多少有一點抄襲之嫌吧。

頗有意思的是,華國鋒、鄧小平還曾因某個帶「新」的詞組爆發了一場意氣之爭。1978年,鄧小平的親信韋國清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用了一個詞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華國鋒的親信汪東興、李鑫很生氣,指責說:「華主席的原話是『新的歷史時期』,毛主席的話,不能改,華主席的話,也不能改!」結果,鄧小平也生氣了,也去會上作了一個講話,講話第二部分的標題,赫然就是「講講新的歷史條件」,鄧在講話中還公開嘲笑華國鋒手下那些對領袖、對「先哲」的話一字不改、照抄照搬照用的人是「收發室」。《人民日報》高調轉發鄧的講話,用了「傾向性很強」的《鄧副主席精闢闡述……》的標題,於是華派吃癟,無地自容。如果當年華國鋒像十九大上的習近平一樣聰明,把所有帶「新」的詞組都用它一個遍,就沒有那場爭執了。

用了那麼多「新」字,無非是要在黨代會上捧出一個「新時代」;而所謂「新時代」,無非就是:習近平時代。彎來繞去,說破嘴皮,其實就是這麼個意思。這不是什麼理論創新,這是中共慣用的話術。正如上述華、鄧之爭,爭的並不是什麼「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歷史條件」誰對誰錯,爭的是這個時代是該叫華國鋒時代,還是該叫鄧小平時代。

4、人民

十九大報告出現「人民」一詞203次,此詞的熱度,僅次於「黨」(338次)。與之相對應,「公民」一詞只出現了1次,而且不是講「公民權利」或「公民社會」,而是講「公民道德建設工程」。還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在十九大報告裡,「人民」如此光芒萬丈,幾乎與「黨」處於同一個級別,而「公民」,卻只是被動接受道德教育的對象。這到哪裡說理去?

我注意到,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都已經對習總書記如此念念不忘「人民」表達了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意。不過,我認為,大念「人民」經,凡事拿「人民」開涮,毛澤東已經是登峰造極了,習先生種種「人民」說詞,真是小巫見大巫。「人民萬歲」,「人民必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些好聽的大話毛都說過了,「人民」早就已經被毛澤東捧到了天上,變成了以整體消滅個體的意識形態大棒,變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政治圖騰,難道習近平的「人民」經還能念得比毛澤東更出神入化?

我以為,對中共來說,少講幾句「人民」,多講幾句公民,少講一點「人民性」,多講一點人性,這就是莫大的進步了。在我看來,習近平的「以人民為中心」,比起胡溫的「以人為本」,是一個政治上的退步。

5、社會主義、改革、民主、法治及自由、人權、憲政

十九大報告出現「社會主義」146次,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70次;出現「改革」69次,其中「某某體制改革」14次,包括「政治體制改革」1次;出現「民主」61次,其中「社會主義民主」11次,「協商民主」或「社會主義協商民主」8次,「民主監督」5次,「黨內民主」、「基層民主」、「黨內基層民主」各出現了1次,「民主選舉」也只出現了1次;出現「法治」54次,「依法治國」19次;出現「中華民族」43次,「革命」20次,「矛盾」、「小康社會」各16次。

以上這些詞語,是十九大報告的熱詞,但均為官方話語體系中的舊詞,十九大無首創之功。除了「主要矛盾」有一個新的表述(但我認為,這個新表述並沒有什麼理論意義),其它的,用法一如舊慣,觀點一如舊慣,全部沿用鄧、江、胡時代之舊黨代會、舊中央文件的舊說法,諸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之類老套話,都說了幾十年了,有些就是整段、整節照抄照搬照用(即鄧小平所嘲笑之「收發室」),絕無任何「創新」可言。

我還特意檢索了自由、人權、憲政三個冷詞。「自由」在十九大報告中一共出現了8次,次數不算很少,但是且慢,其中6次說的是經濟自由——包括「自由貿易」、「投資自由化」、「要素自由」,還有1次說的是「堅決反對自由主義」,只有1次提到了個人自由,原話是「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此句亦含「人權」一詞,「人權」這麼重要的概念,在十九大報告中也僅此出現1次;至於「憲政」,通篇未見,「憲法」則出現了8次。在中共最高領袖中,只有毛澤東曾說過憲政,鄧、江、胡都未用過此詞,習近平似乎也沒有「理論勇氣」吃一口「憲政」螃蟹

單純統計某個詞語的出現次數也許不會有什麼發現,但是一比較,就能發現一些「秘密」:十九大報告說了那麼多「黨」、那麼多「人民」,「公民」只有1次,「公民權利」一次也沒有;說了那麼多「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只有1次;說了那麼多「民主」,「民主選舉」只有1次;說了那麼多「法治」,「人權」只有1次,「憲政」一次也沒有;「自由」也說了不少次,涉及個人自由的,只有1次。問題是:不講公民權利,空談人民有什麼用?改革開放都四十年了,至今仍然不轉向以政治體制改革為主,改革如何繼續推進?不以選舉為核心,不擴大「差額選舉」、直選、普選的層級和範圍,民主從何談起?不講人權,不講個人自由,不搞憲政,法治怎麼可能進行,進行了又有什么正面意義?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民主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115/1054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