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公眾號會成為下一個「天涯」?

天涯消逝了不要緊,只要不是「只此天涯」。這兩天,曾經風靡一時的天涯社區無法打開的消息傳遍了全網,雖然天涯社區之前曾發布過公告,稱近期會進行維護,但並不妨礙很多網友掀起「悼念潮」。

的確,天涯這個社區,承載了很多人的青春回憶。沙發、板凳、灌水、屠版等等今天還在用的網絡用語,最初也源自那裡。影響力這麼大的一個網站疑似沒了,大家不說兩句話,就仿佛相戀男女分手前不說「愛過」,總覺得算不上功德圓滿。

餘生也晚,天涯興起的時候我還是上小學的小屁孩,字都沒認識全,去這個網站逛的當然就少。但我依然覺得天涯當年的火爆和如今的沒落,在全球網際網路歷史上應該都算是個獨一無二、非常值得研究的現象——很多人可能想當然的將天涯的沒落歸因於時代的變遷,BBS這種傳媒形式已經落伍了。

但如果你關注一下世界同類平台的發展情況,會發現這種現象在且僅在我們這裡出現。美國的Reddit,日本的2ch等BBS網站至今都在他們各自語言區的網際網路擁有相當流量,雖然也遭遇了臉書、推特等新興網站的衝擊,但這種衝擊遠沒有像天涯遭遇微博、微信這樣,有顛覆性的後果。讓整個BBS從當初的「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迅速淪落為「門前冷落鞍馬稀,暮去秋來顏色故。」

所以天涯和很多其他類似平台的淪落,並不能簡單的歸因為沒趕上網際網路技術的疊代,那麼其衰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我覺得這其中的原由,要從天涯當年為什麼能成為現象級平台去找尋。

在我看來,天涯這個平台與國外同類BBS最大的不同之處,或者說是其得以空前成功之處,就在於它在一定時段承載了中文網際網路界、甚至文字媒體界「最高質量表達」的任務。

任何一個時代,一個語種,它的頂級質量的文字、思想表達一定是有限、稀缺的,什麼傳媒媒介能夠充當這種優質表達的載體,它就會迅速吸引關注與流量、成為現象級平台。

比如在歐美、日本等已開發國家,因為報紙、出版社等傳統媒體的耕耘和發展較為完全和深厚,這些傳統媒介是長期壟斷了社會上優質表達資源的,你去看歐美日的那些頂級時評家、文學、歷史寫作者、思想家、小說家、學者,他們與《泰晤士報》《紐約時報》《朝日新聞》等等傳統媒體都是有長期合作、甚至簽署了專屬合作協議。

報紙和出版社為了吸引公眾流量,會爭搶這些優質表達資源的,甚至會有專職編輯充當類似「星探」的角色,一旦在網絡或社會上發現有優質寫作者出現,或立刻試圖將其納入自己的作者資源池中,甚至試圖對其作品進行壟斷。

比如以寫《羅馬人的故事》成名的鹽野七生女士,剛一出道展露出自己的寫作才能,就被報紙請去寫專欄了,而後出版商隨後跟進,在一個較為成熟的文化商業機制下,這樣的人,根本沒有被傳統媒體遺忘,成為「草根作者」而被網際網路「撿漏」的機會。

這也是歐美日很多傳統媒體能夠在網際網路時代屹立不倒的法門所在——說到底,新媒體技術革新所能變換的只是載體。而閱讀者對優質文字內容的渴求、對深邃思考和洞見的欣賞,是永遠不會消失的。文字媒介只要能夠抓住優質作者,它也就抓住了賴以為存的一切。

而文字媒體為了追趕所謂「新媒體潮」,不惜割捨與優質作者之間的紐帶,重金到自己不專業的「新媒體」行當里去燒錢,則是捨本逐末、揚短避長、削足適履的。

於是在優質表達資源被傳統媒體所爭搶、深耕、掐尖、壟斷的情況下,國外的網際網路媒介其實長期處在一種低階運行的模式當中——這些社會的優質表達內容已經被盈利、分潤模式成熟的傳統媒體所「掐尖」了。

所以這些海外BBS上主要呈現的是一些較為淺層、短小的表達,內容大多是大家交換一下實用信息,聊天吐槽為主。甚至很多海外BBS上火的爆款,都是網友們你一句我一句「蓋樓」蓋出來的,屬於一種群體行為藝術。

所以國外很少有人像天涯早期那樣在BBS、臉書、推特這樣的平台上更幾千甚至上萬字的嚴肅長文,思想深邃、結構嚴謹、考證詳實、可讀性還巨強。

原因很簡單——你要是真有這個能耐,為什麼不到傳統媒體上去做個專欄作家、或者簽約作者,拿著人家給的薪酬寫文呢?

所以我們會看到推特甚至直到今年才模仿微信公眾號和長微博開了他們自己的長文閱讀。海外很多媒介,其純網際網路文字,確實很少出現我們已經習慣了的那種精品網文表達。中文網際網路真的在這方面真的領先他們很多年——「起點文學領先日本輕小說20年」所言非虛。

而天涯當年之所以能崛起為一個現象級平台,其成功秘訣也就在這裡——在天涯社區1999年創立的那個時候,中文圈裡的好作者、優質表達,是沒有完全被報紙、出版社等傳統媒體所深耕、充分挖掘的,這給了天涯和網際網路文學興起一片意外的藍海。

今天我們回想當年在天涯等論壇上動輒一更幾千上萬字,用自己的優質內容吸引大量追更者、實現「草莽崛起」的那些「初代」網絡大神,他們雖然崛起的路徑是草莽的、起的網名都是草根的。但如果脫下他們的網絡身份你再去看,他們中很多人在現實中其實就是報社、出版社的記者、編輯;或學院裡的學者、學生;亦或者是相關知識的民間研究者、深耕者。

這些人的優質表達本來應當是被傳統、專業媒體、出版社所充分吸收、使用的。只是因為這種吸收的不完全,他們積累了多餘的表達衝動,所以才會利用BBS在網絡上發長文,動輒成千成萬字的寫時評、寫書評、寫小說。這就助推著天涯社區一時之間成為了整個中文傳媒圈的文化高地。

人之所失,我之所得也。正因為傳統媒體沒能抓住和充分使用優質表達資源,天涯社區這樣的網際網路BBS,才意外「撿漏」獲得了成為中文圈最優質的表達的承載體,並進而實現了現象級爆火。

但有件事是不能忽略的:BBS這個系統,本來不是幹這個活兒用的。它的機制、規則和對優質作者的回饋,都註定了其模式無法長期持續。說到底天涯借這些優質內容爆火,本就有點趕鴨子上架的感覺。這就註定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場本不屬於天涯的盛宴,註定會迎來結束。

果然,隨著最近這十多年來網際網路用戶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進一步拓寬、下沉,兩個變化從兩個方向上同時收緊了天涯的生存空間,最終導致了它和其所代表的這一類論壇的凋零。

第一,隨著大量新網民的湧入,逛天涯的用戶其知識結構、世界觀開始出現「雜質化」,早期中文網際網路由於「上網」這件事本身就擁有一定的門檻,所以逛天涯的用戶他們在知識階層、社會階層上往往呈現一定程度的同質化,在這種狀態下,作為一個作者他的表達是可以實現無所顧忌和高效率的,在歷史區你不需要從最基礎的常識開始普及起,說明《三國演義》不是真實歷史這類勞什子,而上來就可以直接開始自己論述;談經濟你不需要先介紹哈耶克、凱恩斯分別是誰,而可以上來就評價他們的經濟理論孰優孰劣。

那個時候的「天涯」確實實踐了它「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座右銘,是作者們尋找知己與共鳴者的平台。

但當大量網際網路新用戶湧入之後,由於受眾門檻的降低,這些寫作和知識普及所需花費的寫作成本其實變高了。而且很多具有觀點性的文章不再像最初幾年中一樣獲得普遍共鳴。我印象中大約在2008年以後,天涯等網站就開始頻繁出現一些「爭議帖」,不同觀點、知識結構讀者之間的罵戰,極大的內耗掉了那些堅持小眾表達、用愛發電的作者的寫作熱情,仍他們開始逐漸淡出這個平台。

天涯的「人多口雜」,面目日漸模糊是這些年很鮮明的一個問題。

而另一方面,一個寫作者如果還願意在這種人多口雜、屢被攻訐、不受保護的環境下堅持輸出,那麼他八成是想要通過內容輸出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或者至少養家餬口的。

而在這一點上,天涯論壇的直接變現能力又恰恰是很弱的,遠不如後起的微信公眾號等為作者量身打造了文章變現系統的創作平台。

而想走大眾路線的寫作又需要作者持續漲粉,這就需要平台不斷地跑馬圈地,吸納更多新用戶進場。而如前所述,這個需求又恰恰是跟天涯這個平台的BBS技術底層機制和它初代網民文化精英的高端氣質相違背的。這也就導致了那些想要走大眾化路線實現寫作變現的優質作者也開始成批量的疏遠、遷出這個平台。

如此,網際網路新用戶的湧入,讓堅持小眾、用愛發電的作者們失去了在天涯上發優質文所能獲得的「知己感」,從而沉寂。而新用戶湧入的不足(相對其他新興平台而言),又讓那些追求大眾流量以變現養家的作者覺得在天涯上寫文章「不值」,從而離開。

新網際網路時代的用戶下沉趨勢自兩個方向而來的夾擊,讓天涯上的優質作者大量流失,而優質作者的流失、優質內容的稀缺,又導致了讀者減少,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從而導致了天涯的淪落。

未來國內的BBS平台不能說完全沒有生存空間了,但它所能承載的一定功能一定會返璞歸真,回歸國外同類平台的功能。

中文文字圈裡最優質的內容,這個曾經讓天涯等BBS論壇成為現象級平台的「點金石」,已經離開了這種平台模式——而且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因為它當初的到來,本來也只是個偶然。

作為一個後輩晚生,一個幾乎沒經歷過天涯鼎盛時代,對它也談不上什麼情懷的人,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像很多人一樣悼念天涯,甚至不是剖析一下它怎麼死的。我只是試圖從這種分析對照中獲得一種警醒:

聽我說完這些,你有沒有感覺到,如今微信公眾號等同類圖文平台,其所遭遇的那種「暮氣」,已經有點類似於天涯當年即將走下坡路的時刻了?

是的,圖文是一種最高效、最便捷、對技術力需求最低的表達方式,所以我絕不贊同某音某手等短視頻能殺死微信公眾號。

人類只要還識字,他對閱讀、對讀到好文章的需求就將是永恆的。任何圖文平台興衰的秘訣不在於搞什麼新技術,而只在於它能不能留住優質創作者、給他們穩定的環境,持續產出優質內容,並以此留住優質讀者,形成好的文化生態。

正如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優質傳統媒體之所以在新媒體時代依然長盛不衰秘訣就在於就在於它牢牢抓住了一批優質作者。中國傳統媒體的早衰,其原因也不在於新技術的衝擊,而是在此之前,它早已丟失甚至無視了真正優質的作者。

而天涯等BBS論壇當年能夠爆火的原因和意義就在於,它們首次將這些優質作者「接引」到網際網路上來。

而當這種優質文字的網絡創作和網絡閱讀習慣在作者和受眾之間養成之後,中文圈的優質內容就再也沒有回到線下去,這導致了中文傳統媒體更迅速地淪落,和網際網路各圖文平台更迅速的崛起。

從天涯BBS、到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公眾號。優質作者帶著他們的優質內容,吸引著優質讀者,一直在一個又一個新興網際網路新平台之間「流浪」,每到一地,就帶火相應的平台,而他們的離開則將導致平台如天涯般慢慢凋零。這是一種中文網際網路上非常特殊,但屢試不爽的現象。

而現在的問題是,就如同當年的優質創作者開始大批離開天涯一樣,越來越多的公眾號主因為種種原因也開始離開微信公眾號——你最近打開微信公眾號的頻率是不是下降了?你過去常讀的某個公眾號是不是很久不更了?你是不是因為這位作者離開而對閱讀更加興意闌珊?

如果這些回答都是肯定的,那麼現在微信公眾號其實就有步「天涯」後塵的風險。正在殺死它的不是新技術,而是這個平台上越來越少有趣的作者、有趣的文章和忠實於它們的讀者了。

而令人擔憂的是,與BBS之後有博客、博客之後有微博、微博之後有公眾號不同,在公眾號沒落之後,我們是找不到一個新興的平台可以承接圖文作品的流量了。我跟很多公號圖文作者交流後發現,他們很多人在斷更或休假之後,都轉行去做了別的,近一點的轉型去做了視頻、視頻腳本,遠一些的則乾脆開始做生意,或者回頭去寫書。

也就是從天涯開始的中國網際網路圖文創作之河,流到微信公眾號這裡漸漸「斷流」了,作者和讀者一起像水如沙地一般消失了。作者轉頭去做短視頻、讀者埋頭去刷短視頻。大家一起遺忘了閱讀與寫作的快感。

這是一件會讓人感到悲哀的事情。我們不應該忘記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的警告——寫作、閱讀是一種屬於成年人的、能讓人變得深刻的必須的規訓,當一個社會由讀寫文化轉入娛樂文化時,它將不僅失去成人的深刻、也將失去其對位的兒童的純真。

而這,也許是為什麼時下會有那麼多人因為一次原因尚不明確的關停、開始集體「悼念」天涯的原因——說到底,人們不是在悼念一個BBS,而是在悼念我們正在消逝的閱讀、寫作習慣。

我看到有一位中年讀者的朋友圈轉發留言:「我真懷念當年在天涯上熬夜追更xxxx幾萬字的長文,讀過之後東方既白、卻不覺睏倦、反而提神醒腦的日子。」

我想這位讀者其實懷念的不是天涯,也不是他的消逝的青春,而是我們正在一起消逝,越來越難尋的閱讀優質文章的快感。

畢竟,寫作與閱讀的快樂,是無可取代的。

希望我們的網際網路上,還能再出現一個平台,去承接優質作者和他們的作品,並讓喜歡閱讀的讀者們繼續找到他們、喜歡他們。

天涯消失了不要緊,只要不是「只此天涯」就好。

因為,寫作與閱讀的快樂,終歸是無可取代的。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海邊的西塞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501/1896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