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九邊:了解了工地的苦 更不知道該說啥

作者:

最近在朋友的介紹下,我迷上了手機看普通人生活。

在這些視頻里,一個個日常和我們擦肩而過的人,通過手機記錄每天的生活,然後分享在網上,讓我們可以和他們交流,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

這些人裡面,大多數都是些很普通的人。比如跑長途的司機大叔,開燒烤店的小老闆,寵物醫院的年輕醫生,橫店做二百一天群演的臨時演員,開廢品收購站的「鑒寶師」,兼職跑網約車和代駕的城市白領……

不同於充滿美顏和劇本的老式短視頻,這些更加真實和粗糙的東西,有著難以描述的力量,在我看來比電視上大多數節目都好看。這些讓無數和我一樣的人看得非常上頭,根本停不下來。

其中最讓我有感觸的,就是工地生活了。

隨著我看得越來越多,我知道了「拉線」(工程定位)「打灰」(澆築混凝土)「炒油」(弄瀝青鋪路面)這些術語。不過看到聽到最多的就是「提桶跑路」。意思就是實在干不下去,找個桶(以紅色塑料桶和油漆桶為正宗)趕快改行。

以至於這些視頻被稱為「考研加油站」,意思是作為考研的土木建設學子,本來已經沒力氣打算放棄了,看了視頻裡面這些工地生活,感覺自己一下子就有力氣了。與其到時候提桶跑路,不如努力考研,拼一把免得落入苦海。

也有非工程專業的來留言的,考公務員的稱這裡是「考公加油站」,程式設計師稱這裡為「碼農加油站」。

因為網上的各類信息不敢保證準確性(主要是負面情緒太多),我找了幾位有多年鐵路工地經驗,其中還有混到高層的小夥伴。經過一番認真的談話,算是對這些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寫成了本文。

先說結論:網上說的居然基本都是真的,真是震撼到我了。

1工地的苦

按照我的認識,基本上只要幹過工地,提到工地的辛苦大多口出粗鄙之語。即使是一些早已離開工地多年的人,都發生過曾經半夜被噩夢驚醒的事情。

有的是夢見用的鋼筋標號搞錯了,有的是夢見自己掉進了深基坑,有的是夢見陷在水泥里而且四周一個人都沒有。

我找的這個小夥伴更絕,他有天做夢自己幾年前建的鐵路橋塌了。事故責任調查認定他有一定責任,判了三年,夢裡連自己囚服的號碼都很清楚,而且和當時的一幫同事關在一個房間。醒來以後他嚇得特意開車去了那個橋一次。

說起來,工地是真辛苦的,而且是那種全方位的辛苦。

最明顯的就是環境太差,估計小夥伴都見過工地圍牆,裡面立著兩層的藍色鐵皮施工房,這就是工程人員辦公住宿二合一的地方,保證你冬冷夏熱。工地里從來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從裡頭出來的人和出來的砂石車一樣,邊走邊掉渣子。

幹活的時候不管天熱天冷都要露天,夏天頂著太陽站在水泥地上,冬天站在四面透風的露天場上。小夥伴說最慘的是一次夏天澆大體積混凝土,頭是四十度的太陽,腳在十度的水泥里(大塊水泥澆築為了防止內部過熱,必須將水泥降溫)。

環境不好的一大特點是吃得差,網上很多工地人認為,他們廚子是沒考上新東方烹飪學校後出來報復社會,不然無法解釋怎麼能把平凡食材做得如此難吃。一個提桶老哥走了以後,又捨不得工地的兄弟,跑回來賣盒飯,最後發現比干工地掙得多得多了。

為了驗證,我特意關注了一些做工地食堂的號,據說基本是這一類的天花板,看了以後我認為這天花板夠低的……

不但環境不好,工地很多還都偏遠。這個很好理解,除了少量的拆遷改造的房地產項目和地鐵,絕大多數工地肯定都不在城市。比如修路修橋,肯定是在沒路沒橋的地方。加上工作特別忙,所以工地上的人出門也少,很多時候變得比山裡的農民還要閉塞。以至於去一趟縣城,開車就要兩個小時,見到超過20個人都會很激動。

比如一個視頻里,一位從小長在重慶,大學在上海的小哥。在進入兩年鐵路工程局兩年後,對參加鄉下趕集都非常高興,認真地記錄了自己吃早點的過程。

還有一個和同事去住快捷酒店,然後退房的時候捨不得走,實在是不想回工地「坐牢」了。

地理位置偏僻,很多時候無處可去,所以工作時間非常的長。

無數工地人對於社會上抱怨「996」持輕蔑態度,在工地早上六點起來,干到下午六點吃飯,然後加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對於工地人來說,除了「通宵打灰」這種反人類行為實在是讓人受不了,幹個「606」算不了什麼大事。

按照那個小夥伴的說法:「別的地方還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工地上十個坑,卻就硬是只準備八個蘿蔔,哪個蘿蔔閒了都有坑等你。」

又偏又忙,加上進了工地,快速曬黑三個色號,飲食不規律造成快速肥胖,很多人會菸酒一起來,搞得不論以前什麼顏值,普遍的都會快速崩塌(說崩塌都說慢了,應該說直接就稀碎了)。

工地上男性的占比又接近99%(按照小夥伴的說法,扣下剩的1%是怕工地人驕傲),於是難免的終身大事就很容易耽誤了。

按照那位小夥伴的說法,他大學是有女朋友的,去工地三個月沒有見過面,後來見了一次對方差的認不出他了,再後來漸漸地黃了。家裡介紹了一次,他和人聊了兩個月愣是沒能見面,最後和經理以辭職相威脅請了三天假(他工地去女方那裡要10個小時),結果去了一次又沒下文了,女方後來說是家裡不希望女婿是個黑人。

就算是有了老婆孩子,很多人也是常年兩地分居,一年裡見不了幾次,這種日子比光棍還難挨,有的人有了家反倒跑得更快了。

所以網上有所謂「工地三寶——颱風停電來美女」,發生一件就值得加菜慶賀,如果三件同時發生,地球基本就保不住了。

至於工地上的風險,隨時一不小心就可能出事,小到踩釘子打破傷風,大到掉進水泥攪拌機里。各種安全事故每天都會發生,干工地的沒有不受傷的。夏天幹活一天能喝10升水,但是休息的時候一點尿都沒有。每天爬上爬下就不用說了。這種日子過久了要說沒有點職業病,都是對工地的不尊重。

就算你很小心,有時風險也會自己找到你。有個造價師,居然被工地養的貓開了瓢,那貓從工寮頂碰掉下來一塊鵝蛋大小的碎磚。滾了半天然後正打在洗完澡出來的他頭,打的一頭血,足足縫了四針。全工地的人都笑他「哪有人洗澡不戴安全帽的?」(這個梗來自電影《黑社會1龍城歲月》的釣魚事件)。

最叫人心不平的就是很多211、985畢業的學生,到了工地也還是打灰拉線干起,學了多年的東西用不上。雖然據說干到總工和項目經理級別用得上。但是看當年中專畢業的項目經理也幹得好好的,自己學的到底有多少用心裡真沒底。

這個情況不只是工地,工程建設企業很多都有這個問題,即使是設計院這種聽起來最有技術要求的地方,絕大多數的工程都是普通工程。使用先進的製圖軟體,大量原本需要很多計算的工作都自動完成。不能說知識沒用,但是在工地上,使用的知識和書上的知識差異太大了,除了考證書上的東西作用很有限。

這些之外,最核心的就是收入少,這一點我經過了反覆的確認,工地人的收入不能說非常低,但是如果考慮到上面那些困難,特別是算時薪的話,真的是低得離譜,大量新入職的低級技術人員。收入低地說出去,會被認為有賣慘眾籌的嫌疑。

所謂「三千塊絕對招不到一個民工,但是絕對招的來一個大學實習生。」

即使做了正式員工,收入也非常有限。前幾年幾乎可以說是白干,就算過幾年上了級別,收入的增加也很有限,再說高級別要忙的事情也多了不少。特別是對於好大學出來的,和學熱門專業的同學一比,真的是所謂「男怕入錯行。」以至於網上所謂「土木勸退一個,勝造七級浮屠」。當然了,他們也說「勸人學法千刀萬剮,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具體我也不太清楚。

匯集在一起,就是年輕的就想著提桶跑路,年紀大的就是「這輩子就這樣了」,然後表示「家裡孩子要是學這個,我一定打斷他腿」。

2為什麼如此慘

其實據我的了解,工地上苦是一直如此的,多少年都是這樣,各種設施不完備,加上工期緊任務重。而且據年紀大的說,這些年隨著時代發展,已經比以前好了很多。早年日子更慘,這些年工地的條件有了顯著的變化,而且總體是一直在改善。

[page]

但是工地到底是個臨時設施,所處位置又偏,即使歐美已開發國家,施工的地方也都大多非常簡陋。

說得直白一點,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收入。「工資加個零,我今天就是累死,我就是從這邊跳下去,我都不能剩一點工作。」

多年之前,在21世紀起初時期,工地人的收入並不低。但是至少在最近十年裡,收入沒有什麼變化。不但是工地人,包括設計在內整個產業鏈上都是如此。

主要是因為隨著國家的發展,社會變了,不再是大發展大基建的時代。十年前一個經理能拿到20w,收入遠超社會平均,能夠在城市買車買房,雖說買了住不上幾天,但是起碼心裡還是能平衡,對自己吃得苦有個交代。那時候做工程的收入,比起金融 IT都不差的,特別是房地產的崛起,很長一段時間,大學土木建築的錄取分幾乎是所有專業最高的。

2021年,物價房價變了多少,收入還是20w,這個收入就沒有什麼優勢可言了,再說還要長期加班,個人生活又缺失。

更可怕的是和人比,同樣一個大學,去了網際網路和去了工地天上地下,誰比誰流淚。就算是普通工作,同樣學校的,這麼多年了,收入少比你也少不了多少。人家起碼還能和家裡人在一起,這一來心裡不平衡和迷茫就來了。

而且隨著發達地區基建的減少,大量的項目越來越遠,地方越來越偏僻,想回家越來越難。如果出國,甚至兩三年才能回家一次。

除了收入增長停滯,更要命的是升級難。

以前在大基建時代,真的是發展快得要命,每天無數項目上馬,到處都缺專業的技術人員。一個大學生畢業進工地,好好干,大項目一個做下來就能升級一次,小項目做個兩次也升級,讓你趕快帶隊出去獨當一面。

那時三年做到總工,五年做到項目經理,簡稱「三總五項」。雖說有點誇張,但是五年總工七年經理還是可能的。

就好像海底撈剛開始的時候,如果加入的早,做事靠譜,因為開新店如同下餃子。一個員工很容易就成為店長,甚至一年做店長的,而店長的收入能高到幾十萬。

而每年畢業的相關專業學生數量太大,20年前全國大學只有一百多個學校開了建築土木專業,到現在已經到了五六百家,還有師範學校也開建築系,最後去工地。那時候一窩蜂地上馬,使得大量不管合格不合格的畢業生都進入這一行,搞得最後企業除了大學生好招,什麼人都不好招。

這麼多的學生,但是這些年來工程建設技術變化雖然大,具體工作流程沒多少進步。甚至因為高科技手段,很多工作技術含量更低了。

再說大多數工程,只要看得懂圖紙,按照上面寫得按部就班干,不違反規程不偷工減料,都不會出什麼問題。

這一行業早年的快速發展,現在造成嚴重的僧多粥少,也就是「內卷」。以至於工程單位最重要的工作,一個是找活干,一個是結工程款,也就是你干工程,在這兩個領域幹得好,基本上爽的要死。

而且現在有工程資質的公司太多,都想盡辦法壓價,很好理解,就算壓低到不掙錢也要干,不乾的話這麼多人閒著也要成本,以至於價格戰打的昏天黑地。

不但壓價,還墊資,也就是甲方不拿錢,幹活的先掏錢墊著,幹了再結款。結款的時候,沒有不扯皮的,據小夥伴的說法,每次結款都和打仗一樣。「喊啞了嗓,拍爛了桌,喝壞了胃和肝,最後還被扣著尾款。」

只要是干工程的沒有幾個身體沒問題的,早年在工地累得腰腿膝蓋累廢了,等當了領導五臟六腑都喝廢了。以至於單位每年體檢,幾個領導比誰不正常的項目多,誰少誰請喝酒。

說到底,是隨著20年的大建設基本完成,國內的各種項目不可避免減少,但是20年的積累,我們的基建狂魔屬性已經點滿。

我看到一個招工告示,說招土木專業大學生去非洲工地,每月工資居然只開7000人民幣。下面有人留言,說這種工資就是侮辱人,如果有人幹了,下次他們會給的更少,直到讓你倒貼錢。

這個待遇之低有點驚到我。而且還是一家很有規模的正規公司,開這麼價錢明顯是投石問路,這種做法實在是對全國工地人的挑釁。

3如何變化

說了這麼多,似乎沒有什麼希望了。但是工程建設這個行業是不會消失的,如何能夠改變現在的情況,讓他往積極方向轉變?

不論是我詢問的人,還是網上的從業者,一個觀點就是「年輕人都不來干工地,這一行才有希望」,話雖說有些賭氣,但是可以說是現階段比較好的辦法。我前文提到過一件事,德國八千萬人,四千萬勞動力,工人只有兩百萬,其他的都去服務業了,所以他們工人的待遇非常好,「物以稀為貴」這個邏輯到哪都成立,工人太多,可不是互相壓價?

其實改變早幾年就在發生,工程公司招人越來越難。幾乎每一個從業者都說,新人入職培訓吃得好住得好,直到把你送到工地之前,你都覺得自己找對了工作。

甚至有的說到了工地,為了把新人留下,前兩個月,項目經理都讓新人在室內弄資料。直到確定你不能再以應屆生身份參加招聘,才會以「小伙子老坐著不好,我們到下面去看看,我給你介紹一下現場的情況。」為名帶你去幹活。

「按照廣東話,這時候你就從靚仔變成叼毛了。」小夥伴邊笑邊說。

大學招生也越來越難,土木建築的招生分數線已經降了下來,說明很多人已經從各處知道了不少事,這幾年的頹勢已經不可避免地傳導到了社會上。

2020年清華大學發布了強基計劃之後,有一系列大類專業設置調整,其中最醒目的是土木類不再一批次招生,只在提前批和貧困批招生,並且強制規定了提前批不准轉專業。把土木放在了提前批次,說明學校已經知道難以吸引到人。

對於這次調整,大家的解讀就是清華搞了個「官方勸退」,很多工地人對清華大加讚揚,稱之「業內良心」。

這幾年工地的條件變好,領導對於新人態度也越來越好。一旦有提桶思想,一般都是表示理解,然後先畫餅,不行就放假,再不行就承諾轉你去輕鬆崗位。雖說都是些空話,但是據說這是工地人最能感受自己價值的時刻了。

前二十年,在整個行業已經積累了大量骨幹,這些人短時間都不會退休,這保證至少後十幾二十年中國的工程建設實力依然不會有多少下降。

出海算是一條路,不好走,但是如果能全面開拓海外市場,起碼消化一部分積壓的生產力,讓一些人從嚴重內卷里走出來。

4尾聲

工地上都自稱「牛馬」,說「羨慕996」,雖然有調侃,但真的有現實寫照。

中國速度,基建狂魔,說起來是每個國人的驕傲。而這些的基礎,是大量在工地工作的人。二十年來這些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內卷得這樣嚴重,已經影響到了後續的發展。

雖說都在勸人「提桶跑路」,但是大多數人還在想著考證提高自己。

因為大量的沉沒成本,使得改行並不容易,特別是985、211的建築土木專業學生,現在和同學比較起來,真的是除了自嘲「牛馬」,沒有別的辦法排遣。

有一個視頻最後把我看得破防了。up主不小心掉進了兩米的下水道,從腳到頭全摔了還弄得一身髒,一邊收拾一邊自嘲,彈幕上一排排的「笑著笑著我就哭了。」

真的希望能有改變,按照這個小夥伴的說法:「趕工期是免不了的,累也是免不了的,也不指望能嚴格計算加班費,就希望既然平時釘在工地了。能不能把時間積累一下,集中起來每個人每年能錯開時間放三個月假,休息一下陪陪家裡人。都說海員辛苦又寂寞,我看他們干一段時間也能休息一段時間的啊。」

似乎覺得這個要求「太高」了,他還解釋了一句:「其實,如果這樣,大家幹活也踏實,晚上加班效率也能高一些。到時候跑的人能少一點,天天跑也會耽誤進度,細算不一定就虧多少……」

他們行業的事我也不太懂,不過我也覺得,還是要多照顧下工人的感受,哪怕每次稍微改善一點點,時間長了都會有大變化。寫本文也是這個目的,希望大家能多了解一些土木人的辛苦,如果有關單位能儘量去改善下他們的待遇,那就更好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九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